尿液分析儀工作原理及主要技術參數
尿液分析儀工作原理:尿液分析儀一般用微電腦控制,采用球面積分儀接受雙波長反射光的方式測定試帶上的顏色變化進行半定量測定。試劑帶上有數個含各種試劑的試劑墊,各自與尿中相應成分進行獨立反應,而顯示不同顏色,顏色的深淺與尿液中某種成分政權比例關系,試劑帶中還有另一個“補償墊”,作為尿液本底顏色,了對有色尿及儀器變化待所主生的誤差進行補償。
將吸附有尿液的試劑帶放在尿液分析儀比色槽內,試劑帶上已產生化學反應的各種試劑墊被光源照射,其反射光被球面積分儀接收,球面積分儀的光電管被反射的雙波長光(通過濾片的測定光和一束參考光)照射,各波長的選擇由檢測項目決定。
尿液分析儀按下列公式自動化計算出反射率,然后與標準曲線比較,自動找印也各種成分的相應結果,尿液中某種成分含量高,其相應試劑墊的反射光較暗,否則較強。
反射率分式:R(%)=Tm.Cs/TsCm×100%
式中的R(%)為反射率;Tm為試劑墊對測定波長的反射強度;Ts為試劑墊對參考波長的反射強度;Cm為較準墊對測定疵長的反射強度;Cs為校準對參考波長的反射強度。
尿液分析儀技術參數
1. 項目選擇: 8項、10項、11項、12項兼容;
2. 測定原理: 超高亮度冷光源,反射測定原理;
3. 測定速度: 最快120條/小時,單條測試時間為60秒;
4. 可測項目: 葡萄糖(GLU)、膽紅素(BIL)、胴體(KET)、比重(SG)、酸堿度(PH)、潛血(BLD)
5. 蛋白質(PRO)、尿膽原(URO)、亞硝酸鹽(NIT)、白細胞(LEU)、抗壞血酸(Vc)、肌酐(CRE)、鈣離子(CAL
6. 試 紙:開放試紙
7. 記錄方式: 熱敏打印/液晶屏顯示
8. 檢測波長: 525nm-660nm
9. 顯 示: 液晶顯示器,中文引導菜單,操作提示信息和測試結果,測試結果用半定量符號和SI國際單位表示;
10. 打 印: 內置微型打印機打印測試結果,可外接(串口或并口)打印機;
11. 使用環境: 15℃~30℃ RH≤80%(推薦使用);
12. 極限環境: 0℃~40℃ RH≤85%;
13. 貯存環境: -20℃~55℃ RH≤95% ;
14. 控制功能: 儀器自檢并配合標準灰度條檢測;
15. 漏尿功能: 尿機帶自動漏尿功能,避免交叉污染
16. 通訊端口: RS232端口,可外接尿沉渣分析系統、醫院管理系統;
17. 報告方式: 可選擇半定量濃度+/-系統,可選擇SI單位或傳統單位
18. 存貯功能: 可貯存2000個標本數據,可根據記錄編號查詢;
19. 重 量: 約3.0Kg;
20. 外型尺寸: 儀器350mm×285mm×140mm;
21. 消耗功率: 50VA。
尿液分析儀使用過程的關鍵問題
尿液分析儀現在在各個鄉鎮醫院以及衛生所也已經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需要他,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使用它的關鍵問題。
首先尿液分析儀測定結果與手工法結果有一定的差異,并且影響因素也不完全一樣。如尿分析儀主要對白蛋白起反應,對球蛋白反應不敏感。測定尿糖的靈敏度比班氏法高,但最高濃度只能測到(3+);膽紅素測定比手工法靈敏度低;尿分析儀只能與完整的粒細胞起反應,而不與淋巴細胞發生反應等。因此當用兩者做對比試驗時應注意到這些差別。
其次尿液分析儀只能作為一個尿液檢查的過篩手段。因為尿分析儀只能作些一般的化學檢查,對尿液中的許多有形成分如管型、精子、上皮細胞、癌細胞、結晶等成分不能檢查,因此當對尿液結果有懷疑時,應結合顯微鏡檢查報告結果。堅決反對使用尿液化學分析儀后不再作尿沉渣鏡檢的錯誤傾向。報告結果時還應注意報告清楚尿液顏色、透明度等一般性狀檢查。外觀異常時,即使結果正常也應做顯微鏡檢查。
所以最后結果要結合臨床進行結果分析,既不可一概以檢驗結果確定疾病,也不可一概否定檢驗結果,應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本文由朗銳慧康編輯整理(www.dgtijian.cn),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熱門資訊
- 2019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 可穿戴醫療設備助力智慧醫療高速發展
- 互聯網+醫療,讓就醫更智能。
- 火熱的AI+醫療背后,企業如何盈利?
- “互聯網+醫療”版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怎么...
- 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智能醫療領域發展前景巨大...
- 健康一體機,更好的服務于百姓。
- 智能可穿戴設備助力老年健康市場。
- 讓問題疫苗無所遁形 區塊鏈在醫藥追溯領域...
- 大數據對于傳統醫療模式的轉型升級
- 未來高端醫療器械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 中美貿易爭端再起 醫療器械行業影響分析
- 國內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
- 當醫療遇上人工智能的無線想象
- 分級診療政策強力推動 醫療器械POCT高速發...
- 未來人工智能對中醫的發展影響
- 數據挖掘在醫學大數據研究中的應用
- 人工智能的興起為醫療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 縣域醫療崛起 建設獨立檢驗中心成為硬指標
- 人工智能和醫療的深度集合下的新趨勢